八水村位于溫州市瑞安塘下鎮蓮花山和蛙蟆山之間的谷地,這里民間佛教文化盛行,幾乎每個村莊都有自己修建并供奉的寺廟。普明禪寺的年輕住持希望在村里修一座可以講傳佛法的現代寺院。這對我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,設計需要處理好三種“關系”,即宗教與世俗的關系,傳統與現代的關系,建筑與自然的關系。
? ? ? ?佛教創立于古印度,漢代經吐蕃傳至中原,魏晉南北朝時期受梁武帝推崇而興盛,自此佛教建筑開始按皇家宮殿制式進行復制和推廣,逐步發展為“中軸對稱、坡頂合院”的統一模式。然而,項目的用地呈銳角三角形,狹長緊張,傳統的布局方式很難成立。但如果研讀進入中國之前的佛教文化,可以發現從窣堵坡、曼陀羅到轉經筒,“圓”作為最基本的形式幾乎無處不在。這啟發了我們跳出“軸線”的束縛,采用非對稱式的靈活布局設計:釋迦摩尼佛像居于場地的幾何重心位置,其他功能空間圍繞“中心圓”而展開。
? ? ? ?首先沿東面的溪邊小路設計一面直線形院墻,與山體呈30度圍合出內向庭院,最大化利用場地。墻體外層由當地的大塊天然石材砌筑而成,嵌入佛像成為有親和力的寺院對外界面;對內墻體則被“空間化”,成為僧舍空間容納二十位僧人和居士的日常起居。基地南端采用開放式的山門設計,地面引山泉形成放生池,上方懸浮內壁刻有金剛經的四塊經板,共同圍合成方形的集散空間。繞過山門,訪客沿折線式的路徑緩緩上升,移步換景,曲徑通幽。中國傳統寺廟中空間收放的序列感和層層遞進的儀式感得以強化,營造出靜心寧神的入寺氛圍。
? ? ? ?中心位置的圓柱形體量是禪寺的核心,我們將傳統上水平向分布的大雄寶殿、藏經閣和講經堂沿垂直向整合,讓佛教文化中殿、塔、龕、堂等空間元素融為一體。雙層筒體結構的外層是千佛龕墻,擺放原有寺廟保留下來的各式小型佛像;內層為半透明的大雄寶殿空間,安放大型如來佛像,每日的早晚課法式在這里舉行。大雄寶殿的頂蓋設計為半徑六米的鋼結構手動轉經筒,隨人們緩緩驅動,風鈴輕搖誦經。下方的講經堂和藏經閣是僧人與村民的共享交流空間,在這里僧人們可以講經布道,研習佛法;村民們可以抄經學佛,打坐靜思。
2025年度廣東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成果 公共建筑設計 一等成果
2015年度優秀建筑創作獎
第二十一屆深圳市級優秀工程勘察設計公共建筑工程設計一等獎